2010年度財經風雲人物 炎洲集團總裁李志賢 合併亞化互補策略奏效 綜效大 炎洲市值倍增 啟動五年新計畫
2010-12-13
2010/12/13 今週刊 No.729 難能可貴的是,炎洲並沒有消滅亞化,或進行大規模人事重整,僅指派兩名高階主管進駐,就安靜平順地完成雙方營運整合。2010年,炎洲和亞化前三季營業額和稅後淨利,雙雙創下新高,不僅稱霸亞洲膠帶業龍頭,更在國際上名列前茅,顯示合併綜效已經發酵。 炎洲集團總裁李志賢,正是這場企業聯姻的推手。他強調,過去並無併購亞化的想法,但去年天時、地利、人和都對了,在合法的前提下,才決定完成這個投資案。 對於外界認為炎洲「以小併大」的看法,他則持不同見解,因為若著眼於年資、規模,確實如此,但在合併那個時間點,雙方的淨值已經不相上下,炎洲市值更高於亞化。只是「炎洲處於創業階段,步伐又急又快;亞化則處於守成期,成熟穩健也相對經得起考驗,兩家公司文化不同,而產品和市場又具有高度互補性,採取合作並行的方式,比強制合併有利。」事實證明,李志賢果然眼光精準。 成功首部曲:落實利潤分享制 能捨才有得 從低技術、薄利潤的膠帶業崛起,創業32年以來,公司從沒虧過錢,李志賢獨特的創業思維及經營手法,由此可見一斑。「年輕時,看同行的老前輩多半以家庭工廠模式經營,不管怎麼拼,年營收上億就到頂了,總覺得只靠自己守著一家店,絕不是長久之道。」 膠帶業的生態有別於其他行業,各行各業都需要包裝膠帶,景氣不是問題,重要的是市佔率,通路鋪得越廣,營收才能衝高。李志賢想通獲利關鍵後,決定採用直銷的經營模式,在買賣業首推「利潤分享制」,以高額獎金犒賞業務員,「有錢大家賺,大家都是老闆,一起把事業做大。」無形中,也為事業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。 成功二部曲:垂直整合策略 打造膠帶王國 在創業第一個十年中,李志賢逐漸累積膠帶、包材生意的通路實力,他開始佈局下一步—跨入膠帶的製造與生產。應用廣泛的OPP膠帶,單純好做,入門不難,李志賢每半年就裝設一條產線,「做生意嘛,無非講求品質、價格和服務,膠帶類的產品生命週期很長,我們只有在品質和技術上不斷更新,才能和大廠競爭。」 此外,為了在不影響品質的狀態下,尋求降低成本的可能,炎洲開始往上游延伸,開始生產製造BOPP膠帶的原材料—BOPP薄膜,這也啟動李志賢施行垂直整合策略的第一步。至今,炎洲發展為從原料到銷售的一貫廠,合併亞化專精膠帶生產及銷售國際通路,也讓李志賢多年建構的膠帶王國藍圖,完整實現。 成功三部曲:多角化經營 提高集團獲利動能 高科技業的全球最大公司,年營收通常以兆計,而膠帶業龍頭,則僅有百來億,這是產業規模造成的差異。然而,小池子困不住蛟龍,李志賢早就開始嘗試多角化經營,發展其他事業。SARS結束後幾年,他陸續在大台北地區購置累計數十億土地,成立旺洲建設,正式跨足房地產業。 「一開始,這不過是出自我根留台灣的期望,」李志賢分析,台灣地小,天然資源少,不該把大部分的土地與資源,用來發展製造業,未來他打算將膠帶的生產製造重心,逐步轉往大陸、越南。另一方面,由於切入時間早,土地取得成本相對低,主要分佈於內湖五期、新莊副都心、林口重劃區等黃金地段,近年來推出的建案,都為集團帶來穩定而可觀的獲利。 重視細節 執行力強 連續成長30年的秘訣 許多人好奇,李志賢何以能在每次轉型時機,都毫不猶豫做出正確判斷,帶領企業順利升級? 白手起家,強調做任何事情都要專注,是李志賢經營事業的心得。據跟隨多年的部屬觀察,工作上,他看方向也重細節,願意放手授權,也捨得讓利分紅;在執行面,也善盡品質控管的責任,讓出差錯的比率降到最低。願意授權讓利,讓員工把工作當成事業,共同努力打拼;而絕佳執行力,則促進企業日益精進成長,減少可預防的損失發生。 他的生活很規律,不菸不酒少應酬,每星期工作六天,花很多心力看公文。李志賢強調:「送到這裡的公文,我絕不會草率簽字了事,一定會仔細看內容,過去就曾發現,內部公文經常流於形式,最清楚過程的人,只有我和基層的承辦人員。」就是這樣不失細膩的管理方式,讓李志賢對整個產業動向了然於胸,更累積敏銳的觀察力,不錯失每個迎面而來的機會。 2010年,是李志賢豐收的一年,也是炎洲集團元年, 計劃未來五年(2011-2015)炎洲集團稱之為115計劃將正式啟動,他預計以膠帶、薄膜、通路包材、房地產與新事業五大核心主軸,預約總資產破千億的新高峰。
我們的網站會透過瀏覽器Cookies提供您客製化操作體驗、社群媒體功能,並會透過其分析網站流量等統計數據,若繼續使用本網站,代表您同意我們使用瀏覽器 Cookies 為您提供服務,如果你不同意的話,請停止使用我們的服務。